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你是如何考入斯坦福的吧。你能進入這所大學說明你在某些技能上非常出色。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鼓勵你追求卓越。他們送你到好學校,老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你更努力地學習。
除了在所有課程上都出類拔萃之外,你還注重修養的提高,充滿熱情地培養了一些特殊興趣。你參加了許多課外活動,參加私人課程。你用幾個暑假在本地大學里預習大學課程,或參加專門技能的夏令營或訓練營。你學習刻苦、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所以,你可能在數學、鋼琴、曲棍球等方面都很出色,甚至是個全能選手。
掌握這些技能當然沒有錯,全力以赴成為最優秀的人也沒有錯。錯誤之處在于這個體系遺漏的地方:即任何別的東西。
我并不是說因為選擇鉆研數學,你在充分發展話語表達能力的潛力方面就失敗了;也不是說除了集中精力學習地質學之外,你還應該研究政治學;也不是說你在學習鋼琴時還應該學吹笛子。畢竟,專業化的本質就是要專業性。
可是,專業化的問題在于它把你的注意力限制在一個點上,你所已知的和你想探知的東西都限界于此。真的,你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你的專業了。
專業化的問題是它只能讓你成為專家,切斷你與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的聯系,不僅如此,還切斷你與自身其他潛能的聯系。
當然,作為大一新生,你的專業才剛剛開始。在你走向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過程中,進入斯坦福是你踏上的眾多階梯中的一個。再讀三年大學,三五年法學院或醫學院或研究型博士,然后再干若干年住院實習生或博士后或者助理教授??偠灾?,進入越來越狹窄的專業化軌道。
你可能從政治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律師或者公司代理人,再變成專門研究消費品領域的稅收問題的公司代理人。你從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變成了博士,再變成心臟病學家,再變成專門做心臟瓣膜移植的心臟病醫生。
我再強調一下,你這么做當然沒有什么錯。只不過,在你越來越深入地進入這個軌道后,再想回憶你最初的樣子就越發困難了。
你開始懷念那個曾經談鋼琴和打曲棍球的人,思考那個曾經和朋友熱烈討論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課堂內容的人在做什么。那個活潑能干的 19 歲年輕人已經變成了只想一件事的 40 歲中年人。
難怪年長的人總是顯得那么乏味無趣?!赴?,我爸爸曾經是非常聰明的人,但他現在除了談論錢和肝臟外再無其他。」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或許你從來就沒有想過當心臟病醫生,只是碰巧發生了而已。
隨大流最容易,這就是體制的力量。我不是說這個工作容易,而是說做出這種選擇很容易?;蛘?,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選擇。
你來到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是因為聰明的孩子都這樣。你考入醫學院是因為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羨慕。你選擇心臟病學是因為當心臟病醫生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給你帶來好處,讓你的父母感到驕傲,令你的老師感到高興,也讓朋友們羨慕。
從你上高中開始,甚至初中開始,你的唯一目標就是進入最好的大學,所以現在你會很自然地從「如何進入下個階段」的角度看待人生?!高M入」就是能力的證明,「進入」就是勝利。
先進入斯坦福,然后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再進入舊金山大學做實習醫生等?;蛘哌M入密歇根法學院,或高盛集團或麥肯錫公司或別的什么地方。你邁出了這一步,似乎就必然會邁出下一步。
也許你可能確實想當心臟病學家。十歲時就夢想成為醫生,即使你根本不知道醫生意味著什么。你在上學期間全身心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你拒絕了上大學預修歷史課的美妙體驗的誘惑,也無視你在醫學院第四年兒科病床輪流值班時照看孩子的可怕感受。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要么因為你是隨大流,要么因為你早就選定了道路, 20 年后某天你醒來,你可能會納悶到底發生了什么:你是怎么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一切意味著什么。
不是說在寬泛意義的事情,而是它對你意味著什么。 你為什么做它,到底為了什么呢。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這個被稱為中年危機的「有一天醒來」的情況一直就發生在每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