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評價規范》
??來源:新型建材網 有265人瀏覽 日期:2020-03-28
??
新型建材網新冠疫情把大家困在家中,身體受到極大約束,但是思想上反而得到了解放,可以讓我們有精力去重新審視很多事情...... ——題記其實早在2019年8月8日,《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評價規范》就出臺了,選在這個日子,看來寄托了編寫團隊很多的希望。這個規范粗看下來,洋洋灑灑,既有知識普及,又有細節的評分卡體系,高大上,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對此表示十分認可。這套規范的前半部分,如教科書般的闡述了評分卡的基本原理,評分卡的理論基礎是邏輯回歸。邏輯回歸是風險計量模型中的一種算法,很成熟、應用也很廣、簡單明了、易操作、業務解釋性也很強,以上這些都是優點。但對于這套評分卡,還是有些疑問:第一,這套評分卡背后的模型是否得到驗證?這樣問肯定會被質疑,一個國家級的標準規范,經過了那么多專家的審核,怎么可能不做驗證?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做了驗證,那么這套模型的基本技術參數的結果是什么?KS值是多少?ROC是多少?混淆矩陣的靈敏度,對信用事件的召回率又是多少?這套模型做了多少期的實際驗證?隨著時間推移,上述的這些指標穩定性如何?區域的差異性和行業差異性又是如何?最起碼要公布一下必要的這些參數,才可以進入業務環節吧。第二,有沒有更加精準的模型技術來保證預測的精度?評分卡只是一種技術手段,目的是為了評判一家公司在未來一段時期的合規性的表現,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那么從技術層面來看不應該局限于評分卡邏輯回歸,在當前這個時點來看,有很多更為先進和精準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有很多機器學習的算法,這方面比較成熟。說到這里,似乎又陷入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針對評分卡合理性的質疑。如果需要繼續的話,還可以提問一下,是準備這一套評分卡單槍匹馬走天下嗎?現實情況是,很多實際應用場景里面是一整套的模型體系在做支撐,而不是一個模型獨挑大梁。第三,如果是一套評分卡,當數據變化時,評分卡應該做相應的刷新計算才對。那么有沒有一個合理的建議,應該以什么周期去更新一下評分卡得分?畢竟發布規范后,是讓地方自己計算評分了,應該是年度更新、季度還是月度?還是建議做到實時更新?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評分卡自身需要更新嗎?在實際業務中,模型是需要定期的修正校準的,因為情況總是在變化,評價主體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那么這個評分卡自身的更新機制是怎樣的呢?如果要更新評分卡,也就意味著這洋洋灑灑的20個一級指標,50個二級指標和107個三級指標需要做變化,如果是季度或者月度更新,那么這個標準規范就要隨著更新。如果是這樣,也就意味著這個評分卡需要快速迭代更新,也等同于這個標準規范需要快速更新,那么這種經常變化是否合理,不應該保持標準規范的權威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嗎? 國辦35號文提出了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信用監管實際是創新監管模式的嘗試,核心依據是信用評價,基于信用評價進行主體的分級分類,然后再進行差別化監管,同時也可以優化政府公共服務。所以信用評價是核心,重中之重。但是評價應該怎么做?誰來做?目前還沒有定論,這個規范是國辦帶領市監局、生態環境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以及幾個地方部門共同發起的,沒看到發改委參與,但是發改委下屬的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也給出了一套評價結果。據我們所知,市監局有一套評價結果,國稅總局也有,海關、人行也都有,當然可以說這些都是關于信用的,差別在哪里?使用的部門了解嗎?該用誰的?在什么場合下用?這些都是問題。現狀又是什么呢?自己用自己的,部委之間難統一就先不統一了,各有各的道理。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注新型建材網官方微信賬號:“新型建材網”,每日獲得互聯網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