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骨頭則不同,有相同承重的骨頭只有鋼鐵重量的1/4到1/5。研究表明,雖然骨頭的主要成分是脆弱的礦物質,但它的內部纖維尺寸微小,且結構呈垂直排列,內部能形成較大氣缸,抗裂性更強。麻省理工的冶金學家塔桑引導研究團隊,模仿骨頭的結構,開發出新型鋼鐵,能夠避免金屬疲勞。
塔桑的研究結果證明,有鐵素體-滲碳體珠光體鋼結構和馬氏體-奧氏體相變誘導彈性鋼結構兩種,比較接近骨頭的天然結構。其中,前者能夠讓裂縫停止于發生層上,而后者卻能通過晶體在不同穩態下的變換,吸收裂縫擴散的能量,甚至使其復原。在這兩種結構中,裂縫都無法沿直線生長,隨著接觸面積越大,與周圍材料的摩擦越大,從而無法擴張。
研究人員綜合兩種結構的優勢,采用輕薄不同、結構交錯的納米晶體來制造新鋼材,其內部層狀結構僅有100至300納米寬。這種鋼材只有少部分會出現結構不穩定、受壓變形的情況,抗裂性比用于制造汽車外殼的鋼材還好。普通汽車鋼材的疲勞壽命為10至100千周,而新鋼材的疲勞壽命可達10000千周。研究者指出,這種新鋼材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更多測試,而由此建立起的測試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其他混合成分制成的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