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新型AI智能 警惕,武漢肺炎最頂級的傳播方式,令人膽戰心驚!!

警惕,武漢肺炎最頂級的傳播方式,令人膽戰心驚!!

??來源:新型建材網 有325人瀏覽 日期:2020-02-15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新型集成家裝 上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 
很早之前,就有專家懷疑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染,只不過一直沒有證據。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么樣的。基于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么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么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于,在60年后,約翰尼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確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圣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圣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云”。星云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于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么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于”電子中,常稱之為“簡并態”。[72] 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并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于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并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于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73]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系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于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后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77] 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云,地面溫度從不低于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后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于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于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于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于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并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云層,類似于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艷的條狀色帶。天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恒星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地心說是長期盛行于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同心球”模型)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從恒星中區別出來,著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由于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后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于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創立編輯 哥白尼提出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于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以及場景等等,用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于此。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么樣的。基于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么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么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于,在60年后,約翰尼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確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圣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圣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云”。星云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于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么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于”電子中,常稱之為“簡并態”。[72] 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并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于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并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于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73]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系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于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后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77] 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云,地面溫度從不低于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后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于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于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于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于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并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云層,類似于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艷的條狀色帶。天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恒星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地心說是長期盛行于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同心球”模型)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從恒星中區別出來,著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由于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后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于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創立編輯 哥白尼提出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么樣的。基于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么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么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于,在60年后,約翰尼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確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圣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圣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云”。星云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于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么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于”電子中,常稱之為“簡并態”。[72] 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并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于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并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于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73]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系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于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后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77] 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云,地面溫度從不低于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后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于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于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于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于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并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云層,類似于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艷的條狀色帶。天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恒星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地心說是長期盛行于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同心球”模型)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從恒星中區別出來,著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由于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后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于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創立編輯 哥白尼提出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么樣的。基于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么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么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于,在60年后,約翰尼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確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圣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圣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云”。星云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于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么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于”電子中,常稱之為“簡并態”。[72] 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并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于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并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于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73]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系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于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后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77] 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云,地面溫度從不低于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后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于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于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于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于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并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云層,類似于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艷的條狀色帶。天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恒星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地心說是長期盛行于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同心球”模型)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從恒星中區別出來,著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是由于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后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準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于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創立編輯 哥白尼提出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么樣的。基于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么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么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軌道的中心。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太陽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由于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于,在60年后,約翰尼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確的。[3] 阿里斯塔克斯提倡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4] 對他國的影響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圣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圣經的行動來。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并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顆行星,是我們人類的家鄉,盡管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面積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質量M=5.9742 ×10^24 公斤,表面溫度:t = - 30 ~ +45。[62] 英國科研人員在《天體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發生,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間。[63]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64] 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65-66]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67] 在太陽系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云”。星云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系,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系內部,其表面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系內的星際空間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68]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于太陽系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系的外邊緣。[69]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70]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71]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么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于”電子中,常稱之為“簡并態”。[72] 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并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后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并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于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并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于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73]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系以外像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系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74]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于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歷引力坍縮的過程后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75] 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76] 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77] 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78]

金星是離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43] 金星上沒有水,大氣中嚴重缺氧,二氧化碳占97%以上,空氣中有一層厚達20千米至30千米的濃硫酸云,地面溫度從不低于400℃,是個名副其實的“煉獄”般世界。金星地面的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相當于地球海洋中900米深度時的壓強。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組成,失控的溫室效應,是導致金星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由于金星沒有內稟磁層保護,誘發磁層中磁場重聯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得金星大氣被加熱后加速逃逸。科學界認為,金星上大氣的逃逸,是造成金星上缺水而被富含二氧化碳的稠密大氣所籠罩,從而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的原因。[44]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木星及其衛星歐羅巴(木衛二) [45] 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直徑142987km。它是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系的原始的太陽系星云的組成十分相似。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于10-15個地球的質量。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于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木星共有67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46] 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170 度,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47] 水星的外大氣層非常稀薄,是由水星表面和太陽風中的原子和離子構成。[48] 科學家確認水星表面含有豐富的碳,認為碳是水星表面呈黑色的原因,水星表面的巖石是由低重量百分比的石墨碳構成。[49]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采集樣本 [50]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直徑6794km,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為地球的11%。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占了95%。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其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巖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51]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顆行星,直徑120536┪,體積僅次于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巖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地球距離土星13億公里。土星的引力比地球強2.5倍,能夠牽引太陽系內其它行星,使地球處于一個橢圓軌道中運行,并且與太陽保持適當距離,適宜生命繁衍。當土星軌道傾斜20度將使地球軌道比金星軌道更接近太陽,同時,這將導致火星完全離開太陽系。[52] 土星是已知唯一密度小于水的行星,假如能夠將土星放入一個巨大的浴池之中,它將可以漂浮起來。土星有一個巨大的磁氣圈和一個狂風肆虐的大氣層,赤道附近的風速可達1800千米/時。在環繞土星運行的31顆衛星中間,土衛六是最大的一顆,比水星和月球還大,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53] 天王星是離太陽第七顆行星,51118km。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在九大行星中僅次于木星和土星。天王星的大氣層中83%是氫,15%為氦,2%為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炔和碳氫化合物。上層大氣層的甲烷吸收紅光,使天王星呈現藍綠色。大氣在固定緯度集結成云層,類似于木星和土星在緯線上鮮艷的條狀色帶。天王星云層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93攝氏度。質量為8.6810±13×102?kg,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4.63倍。密度較小,只有1.24克/立方厘米,為海王星密度值的74.7%。[54]

因為飛沫傳染,只有病人在打噴嚏時,你恰好在旁邊幾米范圍才會被感染,如果是通過呼吸散播病毒,那必須要和病人進行長期的密切接觸才有可能中招。
所以要通過飛沫傳染疾病,其實挺難的。接觸式傳染更難,尤其是在人類社會已經有防備的情況下。
>所以飛沫傳染和接觸式傳染,無法解釋疫區大面積感染病毒的現象,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有人僅僅是火車路過武漢就被感染,更無法解釋出門散個步也會被感染。
但如果能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那病毒感染普通人就容易多了。
要證實這個新病毒能不能通過氣溶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需要非常耗時的大量實驗才能證明,直接決定防疫難度和對未來的預期和規劃。
今天專家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大家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必須提高警惕! 

什么是氣溶膠


氣溶膠,又稱氣膠、煙霧質,凡是可以穩定懸浮于空氣中的物質,都可以稱之為氣溶膠。
最典型的,就是飄散在空氣中的煙霧。
膠體有兩種存在狀態,即半流體的溶膠和半固體的凝膠,在一定條件下,氣溶膠和氣凝膠兩者可以互相轉化,其實是同一種東西。
但兩者并沒有本質區別,因為他們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可以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懸浮時間長達幾個小時甚至更久。
氣溶膠本身并不可怕,我們無時無刻不處于氣溶膠中,但其長時間懸浮的特性,導致一旦有病毒可以利用氣溶膠進行傳播,就非常可怕。
我舉個例子,香煙燃燒散發的煙霧,就是一種典型的氣溶膠,雖然屬于沉降很快的重型氣溶膠,但在密閉環境下,你抽只煙,一兩個小時后,這里依然有煙味,尤其是電梯。
這個煙味長時間懸浮在空氣的特性,非常形象的表達了病毒懸浮于空氣的能力。
如果我在這個地方吸了口煙,過一小時,你還能聞到煙味。
那病人在這個地方咳嗽了一下,過一小時,你聞到的,就是病毒。 

氣溶膠和空氣傳播的區別


氣溶膠屬于空氣傳播,但空氣傳播并不一定是氣溶膠。氣溶膠因為傳播能力太強,被人從空氣傳播里摘了出來,單獨列為了一項。
有一款小旅游叫《瘟疫公司》,在里面如果你把空氣傳播和水源傳播兩個技能樹全部點滿到II級,就會激活一個終極天賦,氣凝膠(溶膠)傳播。 

在旅游里,這屬于沒法再升級的終極傳播方式了。。。

所以我們這次面對的病毒,擁有目前人類已知的,最頂級的傳播方式,尤其在封閉空間內,簡直堪稱大殺器。
當我們打噴嚏時,幾億病毒隨著飛沫,以50米每秒的速度,瞬間擴散到周圍3米之內,部分到5米,極少數可以到10米。 

看起來很恐怖,但這些飛沫絕大部分,在幾秒之內就會落地,少數在十幾秒落地,能超過1分鐘不落地的,寥寥無幾。

只要在打噴嚏的那十幾秒你不在現場,那你其實是非常安全的。
憑呼吸自然散發的少量病毒,你得和這個人長時間密切接觸,才有可能感染。
但如果病毒可以附著在氣溶膠上,一切就不同了。
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當你走在空蕩蕩的樓道里,甚至空蕩蕩的馬路上。
明明周圍幾十米都沒有人,但你突然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煙味。
你聞到的,就是煙草燃燒后形成的微小顆粒,在空氣中形成的氣溶膠。抽煙的人早就消失不見,但他留下的煙草氣溶膠,卻長時間留在原地。
當風吹過后,原地的氣溶膠就會散去。在室外,氣溶膠存在時間很短,平均只有幾分鐘,就會被風吹散。
但如果在無風的室內,氣溶膠懸浮時間長的可怕,動輒以小時計算。
不信你在電梯里抽口煙,在無風扇的情況下,煙味數小時都不會沉降到地面。
而有些微小氣溶膠的懸浮能力,比煙草顆粒還要強。
有些氣溶膠,只要環境不是完全靜止,略有人走動攪動空氣,幾乎是永不沉降。
擁有氣溶膠傳播能力的病毒,在任何不允許抽煙的地方,都具備強大的傳播能力。所有的室內和密封環境,都是氣溶膠傳播的良好伙伴。
比如電梯、棋牌室、超市、飛機、火車、輪船。
日本“鉆石公主”號豪華郵輪,目前有3711人被困在船上,接受14天的強制隔離。 

日本方面已經對船上3711人全部完成采樣,正在陸續進行病毒測試。

第一份出爐的31份檢測結果里,就確診了10例。
目前,陸陸續續總共完成了102份檢測結果,還有3600份未出,但總共有62人被感染。
這個感染比例,高的可怕。
在游輪這種極端密閉的環境中,氣溶膠可以讓病人散播出去的每一份病毒,幾乎都不會“浪費”掉,全部被周圍的甲乙丙丁給吸入了體內。
而空氣飛沫傳播中,絕大部分病毒其實都掉在了地上,被“浪費”掉了。
如果這個噴嚏打在了電梯里,我覺得效果也差不多。
所以,氣溶膠傳播病毒的能力,遠勝于空氣傳播,而且隱蔽性更強。 

我們該怎么辦

氣溶膠傳播很恐怖,以這種長時間懸浮的能力來說,在疫區,完全沒有接觸過病毒的人可以說沒有。
但接觸過病毒,不代表你一定會感染。
不管是飛沫傳播還是氣溶膠傳播,理論上一陣強風刮過去,病毒隨風擴散個幾里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實際上飛沫傳播和氣溶膠傳播,都只能讓幾米范圍的人感染。
唯一區別就是在空氣中懸停的時間不同,導致氣溶膠可以持續污染這幾米范圍。
因為感染人體,需要一定的病毒基數。
病毒是一種毫無戰斗力的東西,面對人體的免疫大軍,無絲毫還手之力,是徹底的被一邊倒屠殺。 

但病毒還有一個能力,就是很能生,非常能生,本來只有1億病毒,1小時內給你弄出八九千億新病毒,毫無難度。

當免疫大軍殺的手抽筋都遏制不住病毒暴增的數量時,免疫系統事實上就失敗了,然后你就生病了。
人體會利用高溫,遏制病毒增殖,并緊急動員免疫系統,制造出更多的免疫細胞。
只有當滅殺的病毒數量超過新增病毒數量時,你才會逐漸康復。
以專門針對免疫系統的傳染病,最恐怖的艾滋病為例,哪怕是這種超級病毒,也不是說一碰就會感染的。
按WHO的數據,必須要0.2毫升以上的艾滋病人血液進入普通人的身體才會導致感染。這么多血液里大致含有不超過1000個艾滋病毒。
這1000個艾滋病毒會在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過來之前,增殖出足夠的部隊,扛過第一輪絞殺。
然后,你就被正式感染了。
雖然艾滋病毒可以通過破壞免疫系統來制止后續的免疫動員令,但其第一輪的入侵,和普通病毒是一樣的。
新型冠狀病毒其實也是一樣,第一批進入體內的病毒,必須要一定的基數,才能讓人生病,否則就是來給免疫系統送人頭的。
所以只需要降低空氣中的病毒密度,就足以保證我們的安全。
注意,在疫區,因為氣溶膠的存在,理論上病毒可以輕易隨風擴散到方圓幾十里的所有空氣中,但實際上只要它的密度低于一定的閾值,你就是安全的。
例如,有人吐一口煙圈,理論上可以擴散到整個城市,但一陣微風吹過,你就再也聞不到煙味了。
所以氣溶膠感染,最怕的就是空氣流動,只要不斷的稀釋病毒密度,它就被廢了武功。
而被風吹走的病毒,在陽光下,幾個小時就會失活,徹底死亡,從而徹底凈化空氣。
理論上,一個病人出門一趟,他一路上周圍10米之內的人都會被感染。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被感染,因為只要病毒的數量少,就等于無效。
之前媒體報道的“15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50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門把手感染冠狀病毒”等等,極有可能,都是因為氣溶膠導致的。
周圍的病毒密度太大,當你闖入這片區間后,就很容易被感染。
某病人在樓梯口摘掉口罩,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
一小時后,你也到了這個樓梯口,看到周圍無人,也摘掉口罩,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
恭喜你,中招了。
在流行病學中,病毒是否擁有氣溶膠感染能力,最大的區別就是:
易感染者有可能在完全沒有和病人未見面的情況下,因為吸入了懸浮在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而被感染。
所以不管有人無人,都不能摘口罩,直到你回到家中。
病人的咳嗽類似于一口煙圈,你能聞到煙味的地方,都屬于病毒感染的區間范圍。
另外當我們路過一處含有病毒的氣溶膠時,沾上病毒的不止是口罩和雙手,還有頭發、鞋帽、衣服。
還記得你頭發和衣服上的煙味么?道理是一樣的。
這也就是一線的醫生都要把自己包的像個粽子一樣,口罩和防護服全部是用完就棄的原因,因為上面確實密布病毒,污染風險太大。
但對于普通人來說,因為普通環境下病毒密度本來就低,碰巧污染到衣服上的病毒含量更低,而且不直接和口鼻接觸,所以通常不會造成威脅。
但如果有可能的話,回家后你應該立刻脫下外套,并消毒,同時洗一個熱水澡。
確認氣溶膠傳播能力后,我們就知道,以前的一些常識,如“離咳嗽點5米以外非常安全”,“只要附近沒人就是安全的”等概念全部失效。
除非你能確認這個地點幾個小時內都無人經過,否則它真的不一定安全。
新冠病毒雖然被證實擁有最頂級的傳播方式,但只要我們戴口罩,勤洗手,多注意消毒,就沒什么可怕的,只不過以前那些看到周圍空空蕩蕩就放松防護的人,可能會倒霉。
另外,要對電梯有強烈的警惕,你進電梯應該和研究人員進病毒實驗室一樣,徹底做好防護措施再進,無口罩堅決不進電梯,如果樓梯間通風也不良的話,寧可不出門。
氣溶膠最愛的,就是不通風的密閉環境,電梯完美符合。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一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新型集成家裝 新型墻體材料 新型裝飾材料 新型耐火材料 新型保溫材料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微信

關注新型建材網官方微信賬號:“新型建材網”,每日獲得互聯網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相關評論